苦參也叫山槐根、山槐子、地槐、苦骨,為豆科多年生半木本植物,藥用根莖,有清熱燥濕、利尿、祛風殺蟲的功效。植物形態(tài)落葉亞灌木。根圓柱形,黃色、味苦,氣味刺鼻。小枝綠色,幼時有柔毛。羽狀復葉互生,小葉25-29,長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3-4厘米,寬1.2-2厘米,先端漸尖,全緣,下面黃綠色,有短柔毛?偁罨ㄐ蝽斏,被短毛;苞片線形;花萼鐘形,稍偏斜,先端5裂;花冠蝶形,淡黃色或白色,旗瓣匙形,較其他花瓣稍長。
苦參喜溫暖潮濕環(huán)境,耐寒,能在田間越冬。溝旁、路旁、林內、荒野都能生長,以沙質或半沙質土壤生長良好。由于藥效顯著,沒有副作用,使用量越來越大。野生資源越挖越少,再加上人工費用提高,可供商品苦參數(shù)量非常有限。
選地、整地與施肥:根據(jù)內蒙古沙地春季干旱,夏季雨量集中,苦參喜溫暖氣候。苦參為深根性植物,選擇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排灌方便、沙土種植栽培。每畝施入有機肥,撒勻,或每畝加50千克氮磷鉀復合肥做底肥,深翻耙平整細,作畦。根系發(fā)達,對水分要求不是很高,對光線要求也不嚴格,光照強弱對其生長影響不大,但生長于土壤濕潤、肥沃深厚、自然費力強的土壤植株高大粗壯。
春播或秋播均可,秋播后需覆蓋,否則土壤表面易板結,不利于春季出苗。秋播宜早不宜遲,種子成熟之后即可播種,zui遲要在土壤解凍前播完。春播應在清明前后下種,此時土壤墑情較好,有利于出苗。
|